古诗词内容
mei

弘扬国学·传承文化 |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

首页 > 诗文 > 温庭筠 > 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410479

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

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

疆理虽重海,车书本一家。盛勋归旧国,佳句在中华。

定界分秋涨,开帆到曙霞。九门风月好,回首是天涯。

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创作背景

  渤海王国作为一个受唐帝国册封的地方政权,曾建都于敖东城(今吉林敦化东南)。渤海先后派使臣朝唐有132次之多,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,双方贸易往来十分频繁。最为突出的是,渤海锐意学习中原文化。渤海王子和贵族子弟纷纷至中原学习,有的经过科举考试,留作唐官。在渤海与唐朝的密切交往中,唐人对渤海人的感情不断加深。此诗描写的就是渤海王子学成归国时,作者与之依依惜别之情之景。

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鉴赏

  诗开篇就说,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,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“一家”。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。既然文化“本一家”,那么,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。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,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,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。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。王子勤奋学习,如今博学多才,载誉而归,值得庆贺;王子美妙的文章、诗句都留在中国,为人传诵,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。颈、尾联两联诗笔折转,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。越过赤岭界碑,顺着东流江水,王子扬帆直进,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。“曙霞”暗含着对“海东盛国”的赞美。王子到达本国后,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,定然会回首遥望,可那时已天遥地远,各在一方了。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,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,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,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。

 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,感情色彩浓郁,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。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,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。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: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、吸取中原文化,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。

温庭筠简介

唐代·温庭筠的简介

温庭筠 温庭筠(约812—866)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,所以也有“温八叉”之称。然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长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官终国子助教。精通音律。工诗,与李商隐齐名,时称“温李”。其诗辞藻华丽,秾艳精致,内容多写闺情。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,为“花间派”首要词人,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。在词史上,与韦庄齐名,并称“温韦”。存词七十余首。后人辑有《温飞卿集》及《金奁集》。

的诗(341篇) 的名句(41条)

古诗文·看一看

题王晋卿所藏郑虔著色山水图

曾肇宋代

曾访江南鸟爪仙,误随尘网落人间。红泉碧涧春风里,尚记麻源谷口山。

角招 雨后凉甚,灯下读《兰当词》,漫赋

樊增祥清代

了无暑。南来几、梅风吹霁虹雨。博山烟一缕。轻度魫窗,萦带芳树。

罗衣楚楚。添半臂、泥金刚彀。玉簟龙鳞似水,仗六曲画屏风,把新寒防护。

春兴 其一

黎景义

小栏花韵午晴初,家在桃源稳卜居。

壮士不言三尺剑,男儿须读五车书。

谢乌鹊

刘宰宋代

朝来不成寐,啼鸟绕西东。

似欲砭我愚,无虞终有凶。

清都观答幼遐

韦应物唐代

逍遥仙家子,日夕朝玉皇。兴高清露没,渴饮琼华浆。
解组一来款,披衣拂天香。粲然顾我笑,绿简发新章。
泠泠如玉音,馥馥若兰芳。浩意坐盈此,月华殊未央。

巢大司寇书斋畅观名画索题长句

戴亨清代

麻姑仙驭出昆崙,海上方蓬海市吞。苍狗吠来天入梦,素娥奔去月消魂。

筳篿虽设灵氛远,椒醑空陈帝阙尊。一自瑶池巡幸后,祇今飘泊有龙孙。

古诗词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