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词内容
mei

弘扬国学·传承文化 |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

首页 > 诗文 > 孟浩然 > 《高阳池送朱二410884

《高阳池送朱二》

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

当昔襄阳雄盛时,山公常醉习家池。

池边钓女日相随,妆成照影竟来窥。

澄波澹澹芙蓉发,绿岸参参杨柳垂。

一朝物变人亦非,四面荒凉人住稀。

意气豪华何处在,空余草露湿罗衣。

此地朝来饯行者,翻向此中牧征马。

征马分飞日渐斜,见此空为人所嗟。

殷勤为访桃源路,予亦归来松子家。

《高阳池送朱二》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当年襄阳雄盛时期,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。

相随而来的钓女,来到池边,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。

清波荡漾荷花盛开,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。澹澹:水波摇荡的样子。参参:草木茂盛;细长的样子。

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,人物也不似当年,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,人迹稀少。

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,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。

此处虽然萧条了,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,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。

一直到红日渐斜,远行人才上马而去,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。

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,既然如此,只好归去,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。松子:赤松子。古代神话中的仙人,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,后为道教所信奉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愿弃人间事,欲从赤松子游耳。”“松子家”,指学仙求道雨师。的隐逸者之家,即孟浩然的隐居处。

注释

高阳池:即习家池。

朱二:孟浩然友人,生平事迹不详。

《高阳池送朱二》鉴赏

 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,与眼前的空寂冷落,形成鲜明的对照,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。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,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,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。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: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;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,远非近代之事,而是唐已如斯了。

孟浩然简介

唐代·孟浩然的简介

孟浩然 孟浩然(689-740),男,汉族,唐代诗人。本名不详(一说名浩),字浩然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世称“孟襄阳”。浩然,少好节义,喜济人患难,工于诗。年四十游京师,唐玄宗诏咏其诗,至“不才明主弃”之语,玄宗谓:“卿自不求仕,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我?”因放还未仕,后隐居鹿门山,著诗二百余首。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“王孟”。

的诗(285篇) 的名句(67条)

古诗文·看一看

秋怀

阎宽唐代

下帷长日尽,虚馆早凉生。芳草犹未荐,如何蜻蛚鸣。
秋风已振衣,客去何时归。为问当途者,宁知心有违。

和两翁轩

李之仪宋代

何处又传金椀出,几人争看玉山颓。幽情不是风期旧,异境难从指顾开。

猿鹤已回尘外驾,烟云休造眼中衰。未妨一老同巾履,香火终年谢劫灰。

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

陆游宋代

山如嵩少三十六,水似邛郲九折途。

我老正须闲处著,白云一半肯分无?

海上行

顾炎武清代

大海天之东,其处有黄金之宫,上界帝子居其中。

欲往从之,水波雷骇。几望见之,以风为解。徐福至彼,止王不来。

秋杪二日招诸友集静远堂分得门字时扈芷天游二上人新至

范景文

共挹高秋色,茗杯远意存。囊云来古涧,绘雪艳耑门。

花影当风乱,歌丝入夜繁。禅参清醉里,听曲莫销魂。

广陵欧阳永叔赠寒林石砚屏

梅尧臣宋代

磷磷石岸上,浓淡树林分。

隔水见寒岛,暗枝藏宿云。

古诗词内容